穿七零,各界大佬组团认我当孙女/穿书七零我每月领八十八份工资+番外(93)

作者:云沉沉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苏禾把信放到小挎包里面,准备去邮局邮寄。

刚出屋子,就听有人喊:“请问是苏禾同志的家吗?”

苏禾推开屋门,瞧见大门外面站着一位三十左右的妇女。

那名妇女看到苏禾一脸激动:“姑娘,真的是你!我总算找到你了!上次我家小宝被枣核卡住了,多亏你帮忙才没出大事。

我当时急着去医院,后来又因为工作需要出差了,昨天才打听到你的住处……”

苏禾也认出来了,这妇女正是那天她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的那男童的妈妈。

苏禾打开院门,笑道:“大姐,您太客气了!谁遇到那种情况都会搭把手的,我不过也是凑巧赶上了。大姐,屋里坐!”

妇女客套了两句,跟着苏禾进了屋子。

妇女把手里的两个网兜放到桌子上面:“苏禾同志,这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你说什么也得收下。”

一个网兜里面装的是罐头糕点,另一个网兜装的是一块布料。

两人推让了一番,苏禾这才收下了。

聊了一会儿,苏禾就把妇女的底细打听的七七八八了。

妇女名叫秦艳,在县里的农资所上班,从事大豆育种工作。

之前出远门就是去乡下的试验田进行播种和记录工作。

苏禾心里一动,未穿书之前她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虽然华夏国口粮有充足的保证,但大豆有非常大的缺口。

转基因大豆另当别论,传统大豆的产量和国外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育种技术的落后。

种子不好,产量就低,农民赚不到钱自然就会改种其他品种的作物。

即便在2020年左右,传统大豆平均亩产也就150公斤,只有一些高产地块能达到300公斤左右。

“秦姐,咱们所里的试验田最高亩产能达到多少?”

秦艳颇为自豪的说道:“咱们农资所的「金丰一号」可是咱们北方近两年最好的品种,亩产能够达到667公斤!”

苏禾:“……”

也是,华夏国20世纪80年代初大豆亩产也才80公斤,现在能搞到667公斤也不错了。

可惜,今年的播种已经完成了,她就是想做点什么也来不及了。

只能明年找机会了。

秦艳待了一会儿提出告辞:“小禾,以后有时间去家里坐,或者直接去农资所找我。”

苏禾笑眯眯的答应了。

送走秦艳,苏禾这才到了邮局把给洛晓玲的信寄了。

苏禾在袁老师那待到下午四点来钟,来县广播站找田小桃。

“小桃,晚上我请你下馆子,看电影!”

田小桃性格直爽,苏禾跟她很合得来。

田小桃看到苏禾忙把她拉到一旁:“小禾,你以后没啥事还是少来广播站吧!”

苏禾一愣:“为啥?”

田小桃压低声音说道:“你是不知道啊,县里广播站的几个记者最近没少被站长骂,每次骂他们的时候都拿你当例子!

说你稿子上除了会有几个错别字之外。无论是逻辑还是文笔都比他们强多了!

一次两次没什么,时间长了,他们难免对你有意见,我都听过好几次他们背后嘀咕你了。”

苏禾:“……”

她这不是无妄之灾吗?!

田小桃又说道:“你最近少来几次,时间长了站长就把你这茬儿忘了,那几个记者自然也就对你没意见了。”

苏禾一乐:“小桃,躲避可不是我的行事风格。知道打消别人嫉妒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吗?”

田小桃摇头:“什么办法?”

“那就是达到他们够不到的高度,让他们仰望你!

反正我最近闲着也是闲着,我写几篇稿子投一投。

等到《华夏日报》、《求问消息》这样的国家级媒体刊登我的文章,他们不但不会嫉妒我了,还会对我溜须拍马。”

田小桃:“……小禾,天还没黑呢!”

大白天的就开始做梦了?

就连他们站长都不敢想这样的事儿!

第75章 词穷了

苏禾还真不是临时起意,就算没有这档子事儿,她也想这么做。

有了光环傍身,她的赚钱大计会省很多事儿。

只不过,现在这个年代报刊的选稿周期都很长,估计怎么也得两三个月才能有结果。

苏禾也没和田小桃多说,等到田小桃下班,两人溜溜达达到了国营饭店。

饭店里面只有稀稀拉拉几桌人,这年头舍得下馆子的人不多。

其中一桌正在点菜。

“同志,来碗红烧肉,来盘炒萝卜干,四个馒头。”

服务员是个四十多岁的妇女,眼皮都没抬:“红烧肉卖没了。”

“那还有其他肉菜吗?”

“都卖没了。”

“鱼有吗?这下回馆子总得吃点荤腥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