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余孽只想卖烧烤(412)

贺兰康冷笑道:“他拿什么赈济灾民?自打他上位以来,为了博个好名声,一直在江南、河南、淮南等富庶之地减税,富国仓里能有几粒存粮?仅有的一些陈芝麻烂谷子也都扔给平川军了。”

这些年,今上为了架空贺兰康,一直打着“募兵制”的旗号,把平川军的自给自足转化为朝廷供养,这样一来,平川军数十万兵丁就只能依靠兵部和枢密院派发的军饷和粮草过活了。

不得不说,今上的算盘打得着实精明,当年,贺兰康都着了他的道。

中途不是没有遇到过灾情,今上本着对平川军的控制,遇到这种情况直接从这边调用粮食就行。

这两年却不同了,平川军已然不是从前的平川军,平川城也不再是从前那个任他予取予求的灵州。

今上终究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楚溪客抓住了其中的要点:“所以,朝廷没有粮食赈灾,还和平川有关?”

姜纾沉着脸点点头:“朝廷调集粮草的诏令已经发过来了,就在一刻钟之前。”

类似的诏令,去年也有。只是去年平川城自己都吃不饱饭,朝廷也没到一穷二白的地步,因此姜纾没有理会。

今年却不同。这次受灾的不仅是北边那几个州,甚至包括京畿各地,就算把国库掏空了都不一定够。

平川城却发达了,虽然粮食不够,但他们有钱,有盐,可以买,可以换,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给不给的问题了。

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引导舆论,挑起民愤,让四处揭竿而起,平川城就有了足够的立场打回长安,夺回属于他们的东西。

可是,那是大昭的百姓啊。当年,先帝之所以把皇位拱手相让,不就是为了不想让各地节度使趁乱发兵,致使国土四分五裂,百姓流离失所吗?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姜纾无法运筹帷幄。

他需要这个机会,却又下不去手。

最后,是楚溪客果断地做出决定:“阿爹,写折子吧,平川的粮食三日之内必到。”

姜纾怔了怔,目光复杂地看着他,最后,转为欣慰和释然。

他声音很轻,却很坚定地说了声:“好。”

***

年没过完,平川城的三省六部外加平川军悉数忙碌起来。

一个个粮仓被打开,一袋袋粟米装上车,运粮的队伍从朱雀门排到南大门,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头。

然而这还不够。

钟离东曦给阿肆写信,把前不久才存进凤凰谷的粮食悉数运出,和平川军的运粮队伍汇集在一起。

楚溪客发出一封封亲笔信,送到那些前不久还求着他买贺兰砚的商人手中,好声好气地请他们帮忙买粮,平川愿意用上好的精盐换。

最后,就连楚溪客自己的私库都动用了,粮食、棉花、盐引,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平川百姓都看在眼里。

所有人心里都萌发出一些东西,只是暂时没人带头,或者自己也搞不清楚应该怎么做。

率先站出来的是漠北的牧民。不,应该说是从前的牧民,现在他们已经是平川人了。

去年雪灾,平川王殿下收留了他们,今年轮到平川王殿下需要帮助,他们义无反顾。

根本无需彼此商议,也没有向官府邀功的意思,几乎所有牧民都在一夜之间宰杀了成年的牛羊,腌渍好,一部分送到平川军大营,一部分送到六部衙门。

牧民们的意思很明显——

平川的粮食送到了长安,他们的牛羊就送给平川军;六部的官员掏出了自家存粮,他们就送肉给官员们吃。

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长安那个朝廷,而是平川,只是平川。

有了牧民带头,平川百姓们仿佛一下子有了目标,纷纷把自家多余的粮食、棉被和囤积的年货拿出来,送到官衙。

很多人都是摸黑去的,三省六部大门紧闭,各部官员却没有下衙,而是彻夜忙碌着。因此,百姓们只是把装粮食的袋子或箩筐丢在了朱雀门外。

第二天,天蒙蒙亮。

一位官员拖着疲惫的步伐从衙门出来,看到堆积如山的米面粮油,顿时愣住了。

紧接着,又有更多官员走出来,无一不在这座“小山”前驻足。

所有人都红了眼圈,包括楚溪客。

其实,他并不是“圣父”,之所以做出支援长安的选择,并非只是出于一颗不图回报的善心。

之所以不趁这个机会打回长安,是因为平川现在还没有那个实力,即使今上当真激起民愤,平川军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拿下长安。

更大的可能是,其余节度使等到平川和长安两败俱伤之时,坐收渔利。毕竟,现在的平川在那些人眼里就是一块香饽饽,若不是平川军余威尚在,他们早打过来了。

孟冬十五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