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诸位,改日……一道吃酒。”
几位年轻的同僚当即起哄,点名要去灵州最大的酒楼。
钟离东曦笑着应下。这一次,是发自内心的笑了。
***
王宫,勤政殿。
自从当上平川王之后,楚溪客就多了一项学习任务,学着听别人汇报工作,外加要人、要钱、诉苦。
无论臣属们说什么,楚溪客都会笑眯眯地听着,等到他们说完再做出相应的决策。
不管他处理得好与不好,姜纾都不会当面打断,他就像一个普通的宰辅那样,保持着君臣之间的距离和恭谨。
不过,私下里姜纾还是会忍不住炫耀自家孩子:“崽崽就像一个天生的王者,看似随和,实则从不会轻易被旁人左右,心性强大,却又肯听取旁人的意见,无论好事坏事都不会过分欣喜或忧虑。”
这样的性格,看似不强势也不耀眼,却会成为一个团体中的主心骨,在旁人乍喜乍悲、先“慌”为敬的时候,看看他,就会不由自主沉静下来。
最让姜纾欣慰,甚至惊叹的,还是楚溪客敢于让权、乐于让权。
他想做的事从不会一意孤行,而是按照流程征求旁人的意见。
比如此刻,楚溪客正在向姜纾提出一项策划案。
“我想组建一个商队,沿着先贤开辟的丝绸之路去西域卖盐,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换回更多耐干旱的粮食种子,更多像葡萄、菠菜那样的果蔬,以及中原没有的手艺……”
这些,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
“西域商人行走四方,我想借助他们的口,让寰宇各处都知道有平川这个地方,可以换到珍贵的精盐、美丽的瓷器,还有更多更好的东西,让他们主动来换。”
这就是楚溪客的野心了。
姜纾看着他,目光中透着矜持的骄傲:“作为楚记的董事长,我同意了。”
然后,他话音一转:“不过,作为平川城未来的宰辅,还需请示平川王殿下。”
楚溪客咧开嘴:“平川王殿下也同意了!”
楚记新的征程,就在今日开启了。
!
第129章
楚溪客选出了两支商队。
一支由贺鲁阿栾带领,从王城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 出玉门关,到达西洲。
另一支由汤老四带队, 从王城往南走, 穿秦岭,过巴蜀,一直到达比彩云之南更靠南的林邑,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占城”。
确切说, 他只是选了两个领队,至于组建队伍、寻找向导, 挑选马匹和骆驼种种大事小情,就由贺鲁阿栾和汤老四自己负责。
用楚溪客的话说就是:“这回出去, 少说也得两三个月才能回来,无论人员还是马匹自然要选你们自己可心的, 不然万一半路打起来怎么办?”
虽是玩笑话,但贺鲁阿栾和汤老四都十分感动, 怎么说呢,就觉得被信任, 被赏识, 被重用,恨不得当即指天发誓,高喊一声“士为知己者死”。
对于两个人内心的波澜壮阔,楚溪客半点不知情, 他只是效仿唐太宗“垂拱而治”而已。
不过, 人家唐太宗是建功立业之后适当放权, 楚溪客是从一开始就佛系反卷……
他给了两个人十天的时间做准备,在此期间他自己也没闲着,而是借用军营的大灶,打算给商队准备一些路上吃的“方便食品”。
军中伙夫有一片独立的驻地,用栅栏围着,旁边还有几亩地,养着几只羊,种着些当季的时蔬。
楚溪客之前做鸭货时来过一次,伙夫长认识他,因此他没提前打招呼,也没带人。
没想到,这次过来一个熟人也没有。
彼时,营中刚放过早饭,伙夫们正闲得剔牙呢,冷不丁瞧见一个白白嫩嫩的小郎君,还以为是哪位将军家的小公子。
楚溪客笑眯眯道:“我确实是将军家的,不知可否借大灶一用?”
一位陌生的伙夫长翘着二郎腿,操着浓重的灵州口音逗他:“那你得说说,到底是哪位将军家的,若是头衔低了,咱们可不认。”
楚溪客笑眯眯道:“区区不才,正是贺兰大将军家的。”
伙夫长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扭头看向旁边的小兵头:“大将军不是没成亲吗?哪里来的这么俊俏的小郎君?”
小兵嘿嘿一笑,凑到他耳边说:“不是说咱们大将军上赶着倒贴姜首辅么,要是跟姜首辅成了,那首辅家的小郎君不就成了将军家的么?”
伙夫长绕了好几道弯,突然脸色一变:“首辅家的小郎君,那不就是——”
不就是平川王殿下吗?
我的老天爷诶!
满营帐的大兵小兵齐刷刷跳起来,惊疑不定地看向楚溪客。其实他们还不是很确定,但是,万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