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董杨这类硬拔上去的四周半不同,他是快把四周半“池子”刷满了,水到渠成似的冲上的四周半。
刚进四周半的头几天,他就能够完成两个最简单的四周半,以他现在的状态,去完成新动作的成功率很高。
说不定就在国家队把新动作练出来了呢。
范总见杭峰点头,笑的眼弯,甭管最后能不能成,有态度就行。
杭峰要真能在国家队练出一个新动作,他也踏实一点,不然就像自己强占了人家父母精心栽培的“果子”似的,再是以国家名义招募的队员,也不地道。
范总一门心思想让杭峰出新动作,所以一直在和他说技术要领,每个细节都说,掰的非常碎,错误的正确的,更多错误的,方方面面,一听就是有经验的。
杭峰也听的痴迷专注,满脸的求知若渴。
怎么这么说呢?
杭峰的滑雪是他妈教的,作为省一级的教练,陈虹女士的教学水平是处于一个高级程度,而且有着很丰富的基础训练能力。
可省队实力最强的队员也就是才摸到四周的边儿,还好一阵坏一阵的很不稳定。对于已经突破四周,进入四周半的杭峰而言,陈虹女士的水平就有点不够了。
现在反倒换成他妈在他身上找经验,教导队里的队员。
万一杭峰走岔路了呢?
再说简。
简从来不负责杭峰的日常训练,他也不是平时不带杭峰,只是不会抓的那么细,他不是常规赛场走出来的人,也没有那么多的门门道道,用自己的身体和胆量开出的路,只适合他自己,不适合教给其他人。
杭峰从他身上学到的是国际赛场的应对和心态,是对整个大局面的掌控。
换句话说,杭峰这个时间来国家队就来对了。
范总有足够多的经验和资格,去指导杭峰在四周以后的技术。
“空”和“满”这是在教授过程里,一听就能听出来的东西。
杭峰听的专心致志,眼眸发亮。
相比起冲浪和滑板速降这两个项目,杭峰最力不从心的就是U型池。
而且也确实落下很多。
能补足自己的短板,自然最好。
一个好说,一个好听。
范总看着杭峰那双求知的大眼睛哦~~
恨不得把自己兜里的最后一枚硬币都掏给他!!
第114章 我爱我哥!
那边儿国家队员已经练了好几轮, 回来一看,杭峰的屁股还黏在座位上,范总说的口沫悬飞手舞足蹈。
一个多小时, 说的还是不够, 但范总说不动了, 再多的要看视频复盘,动作分解才能说的更详细。
“就这样吧,晚上来我宿舍,看几个视频再回去。”范总拿起保温杯“呲溜”一口, 缓了缓麻掉的嘴皮子。
“行。”
杭峰起身, 拿起滑雪板看范总, 范总懂电地放大声音:“直接上。”
奉旨插队,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杭峰稍微活动一下, 等着上一个才一滑完, 这边儿就上了滑雪板冲了出去。
大概是休息了一天, 又被灌输了满脑子的技术, 急于尝试的状态让杭峰一进池, 就耳清目明, 有种在赛场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感觉。
想练新动作。
也不纠结,行不行尝试一下, 回头针对性的训练就是了。
所以前两个折返杭峰没上技巧, 主要还是叠加速度, 每次都尽量往高了跳, 以获得更快的速度。
第三个折返, 杭峰动了, 翻腾的同时带一个一周的偏轴转体, 落地的时候再拧一圈,也就360翻腾+360偏轴转体+360转体,抓板简单,就是个抓外刃。
内刃起跳,落地也是内刃。
空中翻腾是个变化很多的三阶变化,属于高难度。
但起跳落地都不换刃,又降低了难度。
国家队员拉长了脖子看杭峰的训练,看他空中动作都是一惊,等落了地,董杨又明显松了口气。
要是换刃了,难度可就顶格了。
不过三周而已,他也能行。
再来,第四次折返。
杭峰这次动作更简单,就是偏轴转体720+落地前的转体360,还是一周。
不过从内刃换成了外刃,来了个反向落地。
用刃难度提上来,但空中部分简单。
还是三周。
董杨活动了一下肩膀,一天不见,杭峰也什么变化。
当然这不会是杭峰的全部实力,但阶段性的胜利肯定是他强一点,他今天四周半的新动作可是差点就成了。
就在这时,杭峰来到了最后一个区域。
第五次折返。
也是力量累加到最大的时候。
力量非常大。
速度非常快。
但这种差距又很难用眼睛去标准测量,更不会有人知道,杭峰前几跳全都是热身,就是为了最后这一跳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