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除非是推出去立即杖毙那种。
当然了,她既没给主子们下毒,又没偷宝玉的玉,又怎么可能沦落到立死的地步。
其实相较于其他人,他对林之孝一家的印象非常好。但印象不当饭吃,她也得为自己多做些打算。
几年后荣国府都抄家了,林之孝一家能不被殃及池鱼就不错了。自顾不暇之时哪还顾得上她?
既然小红来传话了,那咱们就将交易细节好好的理一遍。
那些许诺即不是她想要的,也未必能拿到。什么认干亲,风光发嫁,嫁妆娘家的,她都不要。她替小红,替林家去黛玉那里玩卧底,她今年十岁,可以干到十六七岁再出府。但前提是林家必须现在就将她的卖身契给她。
“成交!”
作者有话要说:其实现实一点,做老太太院子里的丫头真比跟着姑娘小爷舒心。
再说得实际一点,黛玉如今才六岁,一般穿越女主穿越过来的年纪都不大。而且百分之七十以上,曾经的年纪都是二三十岁。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别人什么样作者不知道,但作者二十来岁的时候可没耐心去照顾小孩子。自己都没长大呢,哪来那么多的母爱和善解人意以及好脾气的去长时间,长时间的体谅一个敏感又邻牙俐齿的小孩?年纪和阅历在那里摆着呢,哪怕穿越前再喜欢,估计临了那份喜欢也会打折扣。
第九章
原著中曾有一段描写贾家年节时应酬往来的文字。正月十七薛姨妈家请吃年酒,正月十八日荣府赖大家,十九日宁府赖升家,二十日就是林之孝家请主子们吃年酒......
从这个请贾家主子们吃年酒的日子排序就可以看出林之孝家在宁荣两府的地位。比不上赖家俩兄弟,却绝对领先其他贾家管事。文中描述少,也许是林之孝俩口子谨慎低调,不像旁人那般张扬吧。
看到这段吃年酒的文字,就可以知道林嬷嬷为了她那一双孙子孙女去求贾母,有赖家放籍的旧例可循,也不是多费口舌的麻烦事。
但林嬷嬷却没选择去求贾母,而是细细考量了一番,吩咐儿子儿媳备了一份重礼后,亲自带着儿媳妇去求了凤姐儿。
良禽折木而栖,虽然凤姐儿不是一块好木头,但她却是府中名正言顺的女主人。如今她又管着家,是现官不如现管的局面。重礼托付之下,以这位管家奶奶的性子,不怕她推脱。
之所以会选择凤姐儿,主要还是因为赖家已经隐约站位二房了。
怎么看出来的?
知道宝玉喜欢漂亮丫头,还特特给老太太送了晴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赖家一直是老太太的心腹嫡系,顺着老太太的意思倒向二房也没什么好意外的。
他们林家之前不与赖家争,有老太太的意思,也有他们家不想出头以及枪打出头鸟的顾虑,如今...退不得了。
既然赖家选择了二房,那他们就只能不动声色的往大房这边靠拢了。
说不上投靠,不过是因势所趋的选择。
其实说起来,如果大房想要保住荣国府里属于他们有一切,最好的办法就是期待老太太早日归西。不然真拖到二房那双子女起势了,再想要守住原本属于他们的东西就难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老太太若归了西,二老爷没爵位,还得丁忧守制。那靠着老太太才稳坐荣国府大管家,又投靠二房的赖大一家,怕也是明日黄花的命数。
林嬷嬷在心里轻叹了一声,由衷期待那一天早点到来。
凤姐儿时常说林之孝俩口子是一对天聋地哑,但实际上这俩口子的嘴巴就没一个是笨的。
这一次有林嬷嬷打头阵,林之孝家的掠阵,却是仍旧没显出林之孝家的口齿来。
先上重礼,再适合说几句两房现状,最后表一回忠心,以凤姐儿爱财舍命,不禁夸,也不禁激的性子,这事压根没费吹灰之力就办成了。
凤姐儿得了好处,又见林嬷嬷一副不欲张扬的表现,知道这事求到老太太跟前也是一样的结果。如今求到她头上,将来领她的情,就答应的更爽快了。见平儿不在,便叫了个丫头去后楼的库房取身契,要将这事不惊动任何人的悄悄办了。
反正林家那小子离参加科举还有些年头,等事到眼前了,再跟老太太,太太提一嘴也不迟。若是考上了,就当喜事哄一回老太太高兴。若一直没考上,这事就更不需要巴巴的多嘴说上一回了。
二.奶奶表示:小事一桩~
贾家好歹是大户人家,跟着各位太太奶奶陪嫁进府的陪房,外面买来的丫头下人以及这府里一代一代繁衍出来的家生子,光是花名册就好几本,那装身契的箱子更是足足有好几个。找起来虽然不至于多繁琐,但也绝对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