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炼铁是凤凰部落独有的技术,也将会是他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部落的底气。
这样的技术不能流传出去,就连手工队也只挑选了五个人参与风箱制作和炼铁。
至于高炉则是由建筑队的岩负责,岩的人品桑榆自然是信得过。
同时她还下命令,部落里的其他人无事不能随意光临打铁铺,以确保技术的保密性。
未来的打铁场将由十间小铺子连接成,每个小铺子里面有两套设备,一套是黏土建造成的高炉连接一个风箱,作为熔铁之用。
还有一套是矮炉子,是打铁用。
当铁水倒入模具中成型后,还要不断捶打,矮炉子就是用来软化雏形铁器,方便捶打。
同时还有打磨的工作台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炉子的建造办法和建土窑的工艺一样,只是形状有所差别,成一个大大的圆筒形,底部的侧面开了一个孔,主要用于鼓风机的进风口,还有出渣的地方。
炉子做成之后,由大雪三姐妹用优质陶土烧制成耐火陶杯以及土模,耐火陶杯是盛放高温铁水的容器,土模则是将铁水到其中凝固后形成的特定形状,刀具的土模,锤子的土模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炼铁了。
用木炭和敲得细碎的铁矿石从熔炉的顶部开始装填,直到填满。
点火并开始鼓风,等炉温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始熔炼了。
随着温度不断上升,经过高温煅烧的□□结成棉花状的铁块,此时可以直接将接近熔化的海绵状铁块进行塑性。
在有土模的情况下,将这些通红的铁块夹到耐火陶杯里继续烧,直到熔化成水。
再将铁水倒到事先准备好的土模里。
第一批锻造的是锤子、铁钳子和捶打的工作面/操作面,以后想要对铁块进行千锤百炼,势必要有个坚硬的锤子和铁垫子。
铁锤子的土模相对简单,做好锤子的土模后,不过还要注意留一个装把手的小洞。
随着土模里的铁块成型,冷却后装入把手即可使用。
锤子和操作台的铁板在精度上要求不高。作为第一批初级工具,只要能敲能锤就行。
工具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打铁。
在鼓风机的作用下,炙热的炭火被充分燃烧,耐火陶杯里的铁水逐渐融化,再用钳子把陶杯夹出,倾斜着杯壁把铁水倒到事先准备好的砍刀模具里,待铁水基本成型后,在把模具里的砍刀雏形体取出,放到铁板工作台上,锤子也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
打铁需要千锤百炼,配合着炉子里融融的碳火,不断煅烧不断捶打,才能打造出想要的工具。
炼铁打铁这项工作全程由手工队派人负责。
在实验阶段,先建造一个铺子,等真正能打出铁器来了以后再完善其他几个铺子,把高炉建设起来。
眼看要过冬,桑榆也没催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其他小队还是各自忙活自己的事情。
而在距离除夕夜还有十几天的时候,岩石部落也终于派人将伤员和医护人员一并送了回来。
腊月十五到达新地,好在还没下雪,路上没有什么耽误。
这些伤员在岩石部落多待了半个月后,伤势也已经好了许多。
有三名队员已经可以自行走路回来。但有一名因为伤到腿脚,虽然恢复的还不错,却不方便行走,就担架抬回来。
另外一个是伤势最重的英,已经有了起色,但回来后还需要静养个大半年。
这群队员在踏入凤凰部落的地界之后,就觉得雀跃不已。
还是自己家看着亲切舒服,一进入新地就感觉有一种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
梅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明明每天回来都要按时出勤干活,在岩石部落其实也不用做什么,守着几名伤员,这几名伤员根本也不怎么用忙活,可就总是一种迫不及待想要回家的感觉。
就算回来没有星期天她觉得无比欢乐啊。
娅除了自己亲自护送,另外还带有十个人一起。
这些人大多数是没来过凤凰部落的。
一路过来,忍不住对新地这片肥沃的土地赞叹不已,这里水草丰美,即便是冬季,也不觉得荒凉肃杀。
新地背靠山,面对幅员辽阔的平原,还有河流从中穿插而过。不管是狩猎还是采集,都是绝佳的好地方。
来到关隘处,更是看到足足两三人高的围墙,直呼不敢相信。
就这样一座围墙,已经足以抵挡大部分的部落,更不用说围墙上如果还埋伏着准头极好的弓箭手。
守门的守卫见到岩石部落遵守约定按时把人送回来,忙打开门将人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