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前期处理泥土的时间,烧一批砖瓦,从制坯到烧成成品,时间甚至长达十天半个月。
这也是桑榆为什么打算建造四到五个砖窑的原因,轮着来,相当于两天烧制一窑砖瓦,就不会有砖坯或者窑出现空闲的状态。
制坯的模子交给手工队来制作,在缺乏铁制刀具斧头的情况下,仅凭石刀石斧和骨刀,制作模子的效率非常低,成品也相当粗糙。但好在这些模子可以循环反复利用上万次,这些辛苦也值得了。
制陶的窑子小,三个窑子,一次最多也只能烧个一千来块熟砖。
连续烧了五六批,这才勉强烧够盘窑的砖头。
盘窑也是个技术活,特别是这种容量高达一两万块砖头的大窑。
岩搭建过制陶的小窑,如今大窑的制作自然也是他来主导。
打开心结后的岩,又恢复了以前老实巴交的老手艺人模样,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肯动脑子又有耐心,算是一位难得的生产型战士,进能上阵杀敌,退能和泥砌墙,全能又实在。
桑榆当然喜欢这样的属下,朴实能干不爱张扬。说真的,她恨不得每个人都是岩这样的人。
但这是不可能的,千人千面,不同的性格不同城市风格才会形成各式各样的人,他们不是机器,不可能任人摆布。
作为一个管理者,桑榆的最大任务是尽可能地发现每个人的优点缺点,将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
盘大窑最考究的是顶部部分,顶部需要在岩一开始做法是从一个小土包中间开挖。
因为周边泥土夯得很实,挖出几十斤一百平米的防空洞形状,上面也没有塌下来。
外层是土包,厚度达到三米以上,很好地给砖窑进行保温,也能防止漏水、漏气。
接着用烧出来的熟砖一点一点地在里面进行铺设砌垒,再根据桑榆的设计,加上烟囱,在顶端开洞,以此作为燃料和焖窑用的冷却水进水口,最后在窑内砌好炉膛、窑门。
这个窑是青砖窑,可以砖和瓦混烧,高七米内径六米,上面和这么一下来,一个一次性能烧三万块砖头的窑就做出来了。
岩在盘窑的时候,大雪姐妹进行协助,其他人则忙着处理烧砖瓦要用的泥土。
先是取土,新地的这些泥土挖上来,摊在空场上晾晒和翻搅,循环往复,让这些泥土经历「三伏两夏」的时间,目的是去除泥土中的暴质,增加柔性。
然后才和泥,没有畜力,只能人力上。
看着二十个人一天天踩着泥巴和泥,拿着木棍不停地抽打泥料,很是辛苦。
桑榆看着河边了河水,也动起了制作水力车的心思。
但目前缺的工具太多,斧头和铁制刀具的缺失。但很多活没有办法干,单单是劈个轮子砍一块木板都要花很多的时间。
所以她只能先把这些想法给记录下来,等以后时机成熟再实行,目前就先用最原始的方法来进行。
炼好泥之后,才到制坯阶段。
手工队在桑榆的安排下,配合制作砖模子。
制作砖坯的模具,是用木头做成的方形框子,操作的时候,将泥土装到框子中,双手用力按压泥料,使边角充盈,再刮平表面,最后把模具翻扣在地上,就这样一块砖坯就成型了。
同样,制作瓦片也有模子,叫做瓦坯桷,这些都是桑榆努力回忆着以前在电视上纪录片里面还有其他各种途径得到的相关知识,提出构想,画出大概的设计,让手工队的角带领人进行反复试验才最后做成的模子。
有了这些模子,砖瓦队这些人一旦熟练了,一个人一天能制作一千至两千块砖瓦的泥坯。
整个制作砖瓦的过程耗费的周期比较长。但最长也是在开头的部分。一旦泥土备好,后面从制坯到阴干和烧制成型,最多也不过是十天半个月的功夫。
一窑砖能烧二到三万块,只要人手够,一个窑一个月能烧二次。
五个砖窑轮流开工,那一个月能出二十万块砖头。
一间小屋子,用砖不过几千,一个小型四合院,用砖大约三万块,这么一算,就知道,一旦砖窑进入工作常态,砖头是肯定够用的。
烧制砖瓦是一项辛苦活,桑榆不想让族人们拼死干活,到头来就为了博个基建的进度。
一个城市或者是区域部落的建设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都是一边生活一边建设,现在就想安逸,想一劳永逸,还太早了。
所以不能够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进度而工作。
要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不能丢下工作。
目前部落所处的这个阶段。还不适合从大锅饭中脱离,也还不适合讲究个人效率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