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跳台滑雪退出娱乐圈[竞技](218)

作者:白马骄驰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他还能说啥呀,今天风转的频率高又不是什么十年一遇的特殊情况,无非是有人输不起就唧唧歪歪,呵。

作为国家队主教练,叶飞流自问已经答复得很客气。

外国记者还是寸步不让:“可以请凌放回答吗?我还是希望可以了解运动员本人的亲身感受。”凌放的性格大家都有所耳闻,比较冷清淡漠,在众人印象里很少说话,或是不善言辞。

凌放二话不说从叶飞流手里拿走话筒。

他直视着那名记者,“我的感受正常。在今天第二轮跳跃中,出发点有人体可感的回旋风。以当前新建跳台的传感器系统而言,我认为信号灯的反应没有问题。”

凌放继续说了下去,意外地,他说了一大段。

“我们都知道,跳台滑雪受风影响很大。开幕日女运动员们的训练赛就被中途取消,因为实时风速突破每秒4米的阈值。风向混乱比风速高更险,上升气流、强侧风、甚至小旋风,都可能造成倾斜翻滚,在这个项目历史上留下过血的教训。崇礼跳台在整条赛道安装高灵敏度的传感装置,各传感器信号都没问题才亮绿灯。比起十年前建设的许多老跳台,的确算比较新的技术。”

全场摄像机对焦到凌放脸上,也有记者在私下低声议论,他眼睛都不眨一下,继续说自己的。

凌放的直觉是:为了照顾看到采访视频时依然不完全了解项目的观众,他还是先说基本情况,否则国内观众一头雾水,连为自己讲道理都讲不清楚,多吃亏。

他的直觉没错。在舆论发酵的第一时间采访主办国冠军运动员,是这个不大不小的事件传播效率最大化的关键时点。从科普和澄清的双重意味上,这几句话都很重要。

凌放平静地叙述:“——但是,这一做法也并不是首创,标准台传感器布设参照的是索契跳台,本届世锦赛场地。”

“不错的跳台,我也在那里拿到了世锦赛冠军。”他的声音清冷而笃定。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3章

凌放在客观叙事, 但他的状态,叠加上冷淡系的高颜值,自带挥之不去的凛然气场。

一片摄影机 “咔嚓咔嚓”的拍照声都微微一顿, 随后又更快地响起。

国家队对于运动员、教练员都有采访、公开发言、尤其在有外媒在场时的发言有过要求, 甚至冬奥前都组织过培训课程, 总体思路当然是大气友善包容那一种,最好是周到且话少。

他们的上一代运动员, 基本就是沿袭体制内人员那种作风, 恨不得说:“抱歉我不是我们单位负责答复媒体的人员”模板……

不过,运动员毕竟是特殊的、公众向的职业。

尤其这几年, 年轻运动员们遵守“公关课程”的越来越少了, 大众也喜闻乐见。以凌放的性格,更是有什么说什么。

传感器的科学性和灵敏度一直在飞快地提高,世界各地新建、翻新的跳台都更新过、或者在计划更新风速风向传感系统。

就凌放近期和其他国家运动员交流的情况来看, 德国克林根塔尔翻新的两座跳台、芬兰国家队新建的70米训练台, 都是类似的传感系统布设方案, 国际奥委会、国际雪联的数次专家评审, 以及米兰冬奥会来张家口“取经”的工程团队,也都对涞源跳雪场地很赞赏。

“我认为, 在不影响实际滑行、跳跃、着陆等技术动作前提下, 对环境条件安全再重视也不为过。”

“安全不会影响发挥。目前世界纪录是克努特去年奥斯陆大跳台的241.5米, 雪如意跳台的技术顾问里有奥斯陆大跳台的副总工程师。现在不是30年前, 跳80米就好的时代, 那时候看风向标就跳。”

凌放本不算太关注建筑工程方面的消息,这个事儿还是韩墨京闲聊时跟他提过。

他的语气平缓, 但话锋凌厉。

“……我们作为运动员, 最好还是尽快适应场地科技进步。”

记者席一片安静。

台上坐在边上的马尔赛和几名队友, 仗着估计没镜头拍自己,疯狂点头,就差鼓掌了。叶飞流和方唐频繁对视,努力控制住不要咧开嘴笑出声。

沉稳的王副教练张张嘴,但很难在凌放这逻辑严密贯通顺畅的怼人中插话,也保持安静。

只有凌放自己,语气没什么变化,实事求是地继续说完最后结尾:

“北京冬奥还有下一块男子跳雪金牌会产生,衷心祝愿那天的风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他最后对着镜头浅略而礼貌地点点头——

“大台见。”

作为奥运冠军,凌放的回应又在互联网上掀起很高的讨论度,一天之内连上两个热搜。

绝大多数网友当然是热情义愤地维护自家办赛方和运动员,不过,就像大部分热门话题一样,正因为正常人们的朴素情感都是维护自己家,所谓的反思派就更显得出挑。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