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组织要调她去西疆?
岂不是比条件艰苦的大西北还远!听说那里一年有六个月在下雪,另外六个月在下沙尘暴。
郑萍又惊又怕,外加各种不服,就上知青办大闹了一场。
下场就是被调查小组的组长训斥了一顿,并且勒令她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离开南陵镇……不管她是如何的眼泪汪汪,可领导们的态度很坚决,知青们也没一个为她说情的。
最终,郑萍为了留在相对比较富裕的南陵岛第一生产大队,当天晚上她就和本地一个不识字三十出头的男人结了婚,并且赶在调令上最晚离乡期限之前,把她的名字从知青办划去,重新添在了第一生产大队村民花名册上。
郑萍的身份,就由下乡女知青转变为本村农妇。
听说她的丈夫力气奇大,是个种田的好把式,但样貌一般、脾气暴躁。可能是因为不识字、有点自卑吧,他不同意郑萍出门(也有可能是害怕她到处招蜂引蝶),于是他出门上工的时候就会把郑萍锁在家里。
刚开始的时候,郑萍也不想出门。她觉得最近出了那么多事,害自己丢尽了脸,不出门还好些……
后来呢,她就感觉到村里的风气有点变了。
准确说来,是知青们的态度有些转变。
以前呢,知青们还是保持着几分城里人的清高,从骨子里有些看不起本地乡下人,又多少有些怨天尤人,感叹命运不济,人人心灰意冷……干农活又干不过乡下人,十分消极。
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女知青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不但很愿意和村里人打成一遍,而且干活也越来越主动。村里人呢,对女知青们也客气了许多,看向她们的时候不再在用“女人嘛最终还不是要嫁人的”这样的眼神……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60章
栀栀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陪着龙强和陶容冶打官司。
现在尘埃落定,栀栀要回海鸥岛去了。
陶容冶的病情趋于稳定,额头上的外伤已经好了,但时不时就头痛难忍。再加上脑震荡的后遗症……使他一直晕头转向、还总是恶心呕吐,短时间内他丧失了劳动力。
医生说,他的恢复期至少也需要一整年。
可现在正是建设海鸥岛最关键的时刻。
陶容冶感到特别的愧疚。
栀栀就给陶容冶安排了另外一个活计。
——文书工作。
栀栀根据三哥寄来的各大高校科研单位的名录,开始了撒网式的联系。
她在信里详细写了下海鸥岛的地理位置,海岛情况,也表明了她想要配合科研单位做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等科研的决心。
但大多数信件如石沉大海,并没有答复。
少数几家单位给栀栀回了信,继续再问她一些问题。
栀栀就安排陶容冶:一是按着她以前写信的模版,抄写信件寄出去,继续广撒网;二是按实际情况回信给询问的这些单位。
另外,虽然海鸥岛目前还没开始任何科研,但大伙儿的生活日志是可以记录一下的。
陶容冶很认真的执行栀栀的安排。
同时,他还把做饭、打扫营地卫生这样相对轻松的活计也接了过来。
龙强带着高甜甜、于露也来找栀栀,说想加入她的团队。
栀栀有些犹豫,婉拒了,“龙强,但凡我们这儿的条件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还能入眼,我就不会拒绝你了。可你看看,我们现在连住的房子都没有……还住草棚呢!龙强我建议你,要不你上第三大队去吧,至少那里的起居条件比较好,可能更适合高甜甜。”
——于露就在第三大队插队,她是高甜甜的好朋友。龙强带着高甜甜在第三大队插队,和于露也能有个照应。
龙强叹气,“可是甜甜不适应人多的环境……我试过了,在那儿呆着啊,我没办法上工。甜甜的情绪会不稳定。”
栀栀看向了高甜甜。
高甜甜正蹲在鸡圈门口,聚精会神地看着鸡圈里毛茸茸淡黄色的小鸡,脸上还带着恬淡的笑容。
——鸡圈里有二十几只小鸡。是栀栀第一次上岛时,用大咸鱼干和梅花婶换的。当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再换二十只刚出壳的小鸡。
现在一个多月过去,这些小鸡身上的浅黄色绒毛就快要褪掉了。
这些鸡也吃粮食,喂它们吃剩菜是最好不过的了。可海鸥岛上的知青们自己都吃不饱,哪有什么剩菜给它们吃?
栀栀用瘦猴叉上来的海鱼,和梅花婶换了点米糠回来,混上采回来的野菜煮熟了剁碎了给它们吃。
这会儿高甜甜笑眯眯地用手去逗弄那些小鸡仔儿。
小鸡仔们居然也不怕她,一个二个的还不住地往她身边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