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高与桂和早就看习惯了齐佑这般,忙起来的时候,他睡得就晚了些。过了平时的歇息时辰,哪怕他再困,都会自己走,从不会让人背。
齐佑困是困,对太子的话还是听得清清楚楚,闻言说道:“太子哥哥,我没事,马上就到了,我自己走回去。太子哥哥,您别管我,先回宫去歇息吧。”
眼前就是乾清门,出了乾清门两人就要分道扬镳,太子只得作罢,互相道别。
太子站在夜色中,看着齐佑离开的身影,在灯笼昏黄的光中,摇摇晃晃□□右倒,却始终稳稳地,没有倒下去。
收回视线,太子定了定神,大步朝毓庆宫走去。
乾清宫御书房的灯,几乎彻夜长明。
康熙盯着眼前的册子,还有与罗刹国在尼布楚和谈的往来国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第三十五章
早在顺治时期, 罗刹国就跑来大清,达斡尔部落烧杀抢虐,残暴到抢不到东西,缺少粮食就吃人。
当时顺治态度强硬, 帮助达斡尔部落将他们赶了出去, 开始在宁古塔驻军, 设立章京。
罗刹国却没死心, 频频来犯,占据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大清打赢了雅克萨之战, 虽是赢, 却以几倍的兵力,勉强赢了罗煞兵。
康熙想到战果,很是沮丧,这一战,算得上是惨胜。
乌江流域一线, 自古是苦寒之地, 大清在当地的兵力不足。
康熙同样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没那么多粮草与银子增添兵力。
更令康熙头疼的, 不是罗刹国,而是噶尔丹。
噶尔丹的野心, 康熙早就看得清清楚楚。前面撤藩与郑经打仗,还要防着江南地区的南明旧势力,康熙腾不出手来收拾他。
康熙不了解罗刹国的近况, 摸不清他们的实力,不敢轻举妄动, 更不敢多线作战。
兴安岭一代乃是大清发家的龙脉之地。他绝不愿意拱手相让。若丢了这块地方, 以后如何能面对列祖列宗。
何况噶尔丹与罗刹国眉来眼去, 只对付一个噶尔丹就头疼。若是双方联手,漠北一带就彻底脱离了大清的控制。
若察哈尔蒙古再被他们吞并掉,山海关关口就等同虚设,可以长驱直入京城。
康熙修了好几封国书给罗刹国,如今打赢了雅克萨之战,罗刹国总算有了回应,答应和谈。
和谈双方划定边界,互相通商。至于边界问题,康熙当然想要护住大清的龙脉,以勒拿河为边界,东边归大清,西边归罗刹国。
最起码也要守住乌江,以及兴安岭,库页岛一带,这是康熙的底线。
无论派谁去谈,只要遵守康熙的旨意,守住这条底线就行。
可双方语言不通,必须派译官,也就是笔试帖随行。
康熙曾经用满文,以及满蒙两种文字修书给罗刹国,让他们交还当初叛逃的大清官员。谁知信写过去,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直到前几年有罗刹国使者来到京城,带回了三封信,其中还有一封是前朝大明的国书。经过传教士翻译成拉丁文之后,对方才弄懂信的内容。
现今双方的国书来往语言,乃是通用的拉丁文。衙门中的笔试帖,不通拉丁文,康熙只能选西洋传教士当做驿官参与和谈。
此等重要的大事,让西洋人在场,康熙着实不大情愿。一是脸面问题,二是机密问题。
如今,多了一个人选,那就是齐佑。
齐佑通满蒙汉拉丁文,照理说是最好的人选。
康熙同样顾虑重重。
一来齐佑太年轻,前去尼布楚路途遥远,要穿过喀尔喀蒙古,噶尔丹的势力在旁边虎视眈眈。
若是齐佑有个闪失,康熙只一想就受不住。
二来只有齐佑一人也不行,照样得选西洋人前去。康熙知晓齐佑聪慧,就是因着太过聪慧,才在顺义闹出了大事。
前去尼布楚的大臣,康熙心中已经有了人选,他准备派索额图与佟国纲等人前去。
索额图被他打压下去,朝中明珠的势力,着实太大了些。太子也好似如惊弓之鸟,康熙很不想见到这种局面。
若是齐佑与索额图对上,康熙想要他与太子兄弟友恭的一番苦心,就白费了。
康熙几乎考虑了一整晚,总算勉强下了决定,到了丑时末方歇下,寅时中就起了床。
今日没有大朝会,康熙洗漱之后,用过饭,招来梁九功,吩咐他去传朝臣与顺义庄主们前来觐见,顺带多问了句:“去看看老七在做什么。”
梁九功领命去了,过了没多时进屋,上前禀报道:“回皇上,七阿哥寅时初起,与以前那样读书,去慈宁宫请安时用的早饭。后再去了承乾宫戴主子处,没多时就离开,去了上书房,给先生们见了礼,现今正在来乾清宫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