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225)

作者:映在月光里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齐佑微松口气,开始说起了正事:“汗阿玛,这些是我看了户部的田亩,赋税,八旗支出与八旗人口等数据,您看一看。”

康熙知道齐佑做事向来迅速,见他这么快就理好了,还是欣慰不已,接过他递上来的册子仔细翻看。

所有数据,都是基于真实。康熙越看越心惊,抓着纸的手指,逐渐泛白。

八旗人口增加,给户部带来的压力自不用提。

哪怕不把八旗算在内,按照如今的赋税收入,大清的土地田产亩数,不断增加的人口等来看,不出二十年,朝廷将会面临大的问题。

因着没了战乱,人口逐年在增长。除去关外,关内已经无地可开垦。田地的总量不变,也就是说增加的人口,会面临粮食饥荒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眼下仅有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开垦关外的土地几种办法。

控制人口不可能,除了灭掉人欲,或者将男人变成太监。说到底,朝廷压根没有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手段。

无论哪一种,他们都得反。康熙也没想过要控制人口增长,一个朝廷的兴旺,与人口密切相关。

提高粮食产量,康熙深知谈何容易。

关外的土地,就成了康熙最后的筹码。而且这些土地,绝不能落入八旗之手,还不能让免赋税的权贵染指。

乱世用重典,哪怕是太平盛世,照样得用重典。

康熙想到这些,神色渐渐狠戾。

齐佑觑着康熙的神色,说道:“汗阿玛,明年就要科考,我有些想法。”

康熙神色缓和下来,赶紧问道:“什么想法?”

齐佑说道:“将策论的比重调低,加入算学几何,医科等科目的考试。明年肯定来不及了,不然读书人得乱,就从下一次科考开始吧。最初不用考得太深奥,得一步步来。另外,多开博学泓词科,不过这一科,并不仅仅考文,着重考技。”

如今除了三年常规的科举考试之外,还有制科的考试。制科由来已久,到了大清时,被称为了博学泓词科。

顾名思义,博学泓词科是朝廷为了笼络读书人的考试。将写不好八股文,能写词写诗有话语权的文人,把他们收编到朝堂来,差不多是另类的招安。

制科并非三年一考,至于什么时候有考试,完全由皇帝决定。能参加考试的人,则由各地督抚推荐。

迄今为止,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后,为了安抚读书人,少写文章暗讽暗骂他穷兵赎武,开办过一次考试。

齐佑深知,尽管康熙答应科举考试改革,至少得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能逐步改变。

先生,课本,读书人开始学,需要时间过渡,不能一下就变了。

有了觉罗氏学堂,加上不时开考的博学鸿词科,朝堂上下的专业人才会越来越多。

康熙喜欢算学几何,能有更多的人学起来,对于同好变多,他当然乐见其成。

反正最好的先生与书本都在他们手上,康熙也不怕他们会学走真本事。

八股文同样难,放低要求,读书人改学其他,他们多了一条路,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齐佑的想法,与康熙不同。

天底下的英才不知几何,只要有一个环境与足够动力,他们肯定会自觉钻研。

能在枯木般的八股文上雕花,岂能学不好算学等其他知识。

康熙眉毛挑了挑,一语点破了齐佑的想法:“你可是想要觉罗氏兄弟学堂的学生,也能参加考试?”

齐佑低头羞涩地道:“一下就被汗阿玛看穿了。既然是我们觉罗氏的学生,总得让天底下所有人,看看他们的本事;我们觉罗氏,心胸广阔,不拘一格降人才。”

康熙叹息一声,说道:“可惜,在京城候官的士子那般多,着实是僧多粥少啊!”

僧多粥少,京城等着要做官的太多,空缺出来的官职太少。

其实仔细算,官职并不算少。如今没有退休制度,只要不犯事,官员可以在任上做到老死为止。

另外最重要的原因,还得是因为旗人不用考试,就占据了太多的官职。且不提朝廷上下的大官,比如朝廷各部的笔试帖等,都来自于旗人才能进去的景山官学。

齐佑直言不讳说道:“旗人的僧,实在是太多了点。”

康熙猛地抬眼看向齐佑,语气沉了几分:“你莫要忘记,这是旗人的天下!”

齐佑面不改色,道:“粥都是所有百姓所熬,真算下来,汉人所加的柴禾,出的米面更多。”

半晌后,康熙垂下了眼眸,说道:“这件事还是放一放吧。多开博学鸿词科这件事,倒是一个法子。朝廷的各部,加上地方,总有些差使给他们。”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