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掉落的是几张画稿。
刘季年瞳孔缩了缩,这画上的人是——
他自己!
林逸秋这幅画用的就是最简单的素描技法,用灵动的线条勾勒外廓,淡墨烘出阴影,画上人的五官和刘季年一模一样,而且连神情也分毫不差,画稿下有一串看不懂的文字。
还有一副是上了色的,跟前面那一幅一样,只是更生动了许多。
这样的画作一共有四张。
刘季年震惊地拿起来,仔细摩挲,仿佛还能触及到作画者的笔尖。
刘季年把画稿放一边,把牛皮纸小心翼翼地叠放到一边,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折叠着两件衣服,一件是藏蓝色的棉袄,一件是深褐色的风衣。
他脑海里瞬间闪过一张笑意盈盈的脸。
是逸秋!
是他给自己买的?
不对,刘季年又把画稿拿起来,在油灯下反复比对,这好像就是画上的衣服吧。
难道这是他专门给自己画的?
刘季年喟叹一声,深吸一口气,拿上画稿直接出了门。
却没想到在半路上遇见了来找自己的林逸秋。
狭路相逢,两人同时开口:
“你——”
“你——”
林逸秋清了清嗓子:“咳,你是来找我的吗?”
“嗯。”
刘季年从兜里小心谨慎地拿出了几张画稿:“这个……是你画的?”
林逸秋看了一眼,脸立刻就涨红了。
遭了!他都忘了还有这玩意儿了。没想到老师傅直接给他寄回来了。
“你、你,这东西怎么在你那里?”
“我打开包裹,东西就在里面,这也是你送我的吗?”
“当然不是!”说着林逸秋就要夺过来。
没想到刘季年速度更快,把手一抬,林逸秋直接扑了个空。
他含笑道:“送给我了,就是我的!”
林逸秋恼羞成怒,脸上带着一层薄薄的愠色:“私人稿件,概不外传!”
“可是我很喜欢。”
“诶?”闻言,林逸秋才停止动作,他惊奇地发现自己整个人都贴到了对方身上。
像被火烧屁股似的,林逸秋刷地立刻弹了起来:“你没看见衣服吗?”
“看见了,很漂亮。”
刘季年郑重道:“这是我最开心的一次生日,我很开心,谢谢你。”
这反倒是让林逸秋有些不自在:“我也不知道你的尺寸,大概做的。”
“我很喜欢。”
“嗳,那你、你喜欢就好咯。”
两人相视一笑,一天的郁闷到此也化为乌有。
茂源县城
赵喆是《光明日报》的主编,虽然说是主编,但是整间报社编辑室加上他也不过五个员工。
茂源只不过小县城,常住人口在三四十十万左右,《光明日报》是当地政府扶持一家公立的报刊机构,由于蹭了京城《光明日报》的噱头,如今混得倒也勉强可以,实则每日报纸平均销量也就两三千。不过也可以理解,在这个人均文化学历小学的县城,大家吃饱穿暖都困难,又有多少人会花闲钱去买报纸呢?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茂源的报社很少,《光明日报》反而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天只需要刊登一些县政府给的新闻就可以维持生计了。
周五的早上,赵喆一大早来到了办公室,他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腾腾的茶水,惬意的喝了一口,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马上就是新年了,大家人心攒动,也没多少人心思在审稿上,赵喆心知肚明却也懒得管教,反正做多做少工资都是一样,背靠着政府这棵大树,他们跟公职人员也没什么两样。
这时,手下一个编辑推门而入说道:“赵编辑,这里是下周的稿子。”
赵喆漫不经心道:“放在我桌子上吧。”
等到喝完茶水,他才开始翻检信。有几封信沉甸甸的,看样子是投稿,他随意拆开了一封投稿,就皱起来眉头扔掉了一边。
“写的什么东西,狗屁不通!这东西能登报,我们《光明日报》都要倒闭。”他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编辑,什么样的稿子能过审一眼就看得出来了。
接着他大概翻了翻,从中又挑了一封比较厚的信件打开。
看署名倒是有些熟悉,难道是老作者?
他对外着外面喊了一声:“小王——”
很快就有人寻声跑进去。
“主编你叫我?”
“这个林逸秋是我们的作者吗?”
“好像不是,不过有点耳熟。”
“啊,我想起来了,之前好像有人跟我提过,行了行了,你出去吧。”
“哦。”小王一脸疑惑地来又一脸疑惑地走。
林逸秋?那不是坪子沟那块一个见义勇为的小英雄嘛。
赵喆突然想起不久前他陪同领导去县政府参加会议的时候,听到过这个人的名字,当时他们公社的书记把他夸天上有地下无,自己也一度兴起了采访他的念头,增加一些报刊新闻的热度。不过回来以后一直忙着,这一来一去反倒是把这件事抛到脑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