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去传令,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喊:“冰面裂了,裂了。”
“掉进去人。”
队伍是绕着冰面在岸上走的,所以距离并不会远,冰面上有风吹草动当然立即就能知道。
张永骑在马上回头看,什么都没看见,他叫人来问:“到底怎么回事?”
队伍最后面的人来传话:“有两个十多岁的小男孩从冰面走,掉进去了。”
张永一听可能有人命,下令队伍停下,命令十个人去救人,其实在他没下令的时候,走在后面的人已经有人过去了。
杨厚照和李昭发现车停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杨厚照看李昭一直心神不宁,搂着她的肩膀道:“不要担心,一会张永就会来回话。”
过了一会,果然是张永的声音:“万岁爷,娘娘,冰面开裂,有两个小孩掉进去了,正是咱们方才要走的地方,咱们人还多呢,这要是真从那里路过,不知道会出多大的事,好悬,多亏了娘娘。”
杨厚照诧异的看向李昭,李昭也好意外,摸着胸口道:“我就说我一直做这个梦,原来是老天给我的指使。”
可是老天为什么在这时候给他指使?历史上杨厚照还有很多年可以活呢,总不能现在就要死了吧?
李昭说完自己又觉得后怕,人生有很多时候,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何况她已经改变了那么多的历史,也就是说,杨厚照可能随时都有危险,而她竟然还想着要离开他。
见李昭看着自己发愣,杨厚照以为李昭是害怕,笑道:“阿昭是咱们队伍的福星,这不都没事了吗?不怕不怕,晚上朕好好奖励你。”
他说完眨眨眼睛,样子轻浮顽皮,李昭都气笑了,这个时候他还能想到那种事。
她是真的担心他担心的不行,就怕他这辈子还有水灾。
李昭想了想道:“看吧,说明我做的梦是真的,万岁爷,您可记住了,以后绝对绝对不许玩水,滑冰也不行,不然让我知道,我可会非常非常生气。”
李昭刚刚帮杨厚照避过一灾,杨厚照想了想,发现挺心有余悸的,而他的女人这么担心他,他当然不想阿昭生气。
忙不迭的答应:“朕都听你的话,绝对不玩水,也不滑冰。”
说完又道:“这回好了,再没人说皇后娘娘事多了。”
李昭也叹口气,那倒是,现在大家都要感谢她吧?
…………
两个孩子被及时就下来了,附近也有村民赶到,听说是皇上的人救了孩子,村民们感恩戴德给皇上磕头。
张永问杨厚照要不要把人带过来问话,杨厚照让张永赏了一些吃的给两个孩子压惊,村民就不见了,他们继续赶路。
这回启程,因为有冰面裂开的真实事件,再没人对皇后微词,老老实实的赶路,甚至比之前脚步还加快些。
这样在下午,就到了前一个镇子,永昌镇。
现在走的路线是来时路。
杨厚照记得这个镇子,对李昭道:“街上有种小吃,绿绿软软还带陷,朕带你去吃,咱们慢点走。”
杨厚照爱吃甜食,李昭心想应该就是糍粑打糕之类的糕点,其实很常见,但是他喜欢嘛。
李昭点头:“那咱们下去看看。”
☆、第六百一十二章 贞洁牌坊
永昌县的别名也叫贞洁县
皇上说完路过永昌县城,就有文官过来给李昭介绍永昌县城的民风。
那官员正好是吏部的,知道的非常详细,道:“永昌县县令来此地已有三年,这三年中,永昌县从一个民风彪悍的县城,变成了民风严谨,民众做事有章可循,有理可据的地方,都是县令的功劳。”
李昭听着不怎么对劲,问杨厚照:“什么叫民风彪悍,什么叫民风严谨?一个人的治下好不好,不是看土地增加了多少,人口增加了多少,赋税收了多少,老百姓过的好不好吗?”
杨厚照低声道:“这个县朕有印象,女人特别贞洁,一年就立了五十八块贞节牌坊,韩县令在这三年,已经有一百多块了。”
李昭听了十分不高兴,原来这县令的功劳,是靠女人牺牲自己的性生活得来的啊,难怪这吏部官员说的摇头晃脑与有荣焉,赶情不是关他们的***。
可是全国人民都认这种功绩,她也没办法。
李昭不爱听了,那官员还让杨厚照嘉奖县令,李昭捅着杨厚照的手背,不让他答应。
杨厚照了解李昭,见她使小性子又那么可爱,对官员道:“你让他把治下土地增加五分之一就行,朕就奖赏他。”
官员明白了,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灰溜溜走了。
这官员离开马车前,就去找张永,说的就是韩县令的事。
张永在官员中人缘比较好,因为皇上爱胡闹,有时候不分是非,张永是个好的,总能劝慰皇上。
那官员道:“皇上好像不喜欢韩县令,一会路过县城,公公用不用派人提前跟县令只会一声?”
其实官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上面有巡抚到访,总要提前知会一声,让下面做好接待工作。
他们这是临时改变路线。
张永道:“皇上说了不用通知,就当微服私访,这怎么好去通知,再说那个韩县令不是为人严谨正直,不是学理学的,他有什么东西怕皇上知道吗?”
可能没有吧?
这吏部官员也只是提醒下张永,他跟韩县令无亲无故,听张永说皇上都下令说微服私访了,也不好再说什么,跟张永到了别,就回自己的马车里了。
张永也没当回事,带着队伍继续前进,眼看着还有二里地,就到了永昌县了。
………………
二里地外的永昌县衙,县令韩彬还不知道皇上马上要到了,年底,他正在写一年的政绩总结,好拿给吏部考核。
当写到今年增加的贞节牌坊数量的时候,韩彬想了想没有立即落笔。
问着县丞:“街东潘家到底要不要请贞节牌坊?”
县丞道:“那乔氏要改嫁,不肯立,她婆婆也支持她,说不立。”
乔氏就是潘家的儿媳妇,今年三十岁,守寡五年,有个十岁的儿子,乔氏也在照顾婆婆,一家三口,有十余亩田地,殷实人家。
“真是寡廉鲜耻。”听闻乔氏还想改嫁,韩彬一下子就怒了。
一个县贞节牌坊的数量,可以当作政绩跟朝廷邀功。
以往都是江南的多,但是自打韩彬当了七品县令之后,永昌县每年的贞节牌坊数量,就超过江南了。
不过很多寡妇都是以前就在的,但是没请封立而已,韩彬这几年都帮他们请了。所以寡妇的数量不可能一直持续那么多,今年就明显减少,全县老幼加一起,才有二十八个。
也就是最多能请二十八个,别说跟江南比,跟韩彬自己以往的功绩比都差了一节。
就这样,还有人不想立。
韩彬叫着县丞道:“你也不用再劝乔氏了,她不是要改嫁?可以,把她的土地和铺子全部收了,交给潘家的远房亲戚打理,让她净身出户的改嫁,不知廉耻,寡妇还想再嫁,那就什么都别要。”
县丞为难道:“可是大人,那潘大爷没什么亲兄弟,乔氏还有儿子,也一直照顾婆婆,按律法,不能没收她的产业,那是她儿子的。”
韩彬道:“不守妇道的女人不配有产业,一个不守妇道的母亲,能教好儿子吗?
本官说了,把他的产业给潘家的远房亲戚,乔氏的儿子如果一直被乔氏带,早晚要不知廉耻,一并都给亲戚养。”
县丞还是有顾虑:“乔氏性格暴躁跋扈,她闹大了怎么办?”
“闹大?她要改嫁的寡妇还敢闹大?那就更不知道廉耻了。”
“是。”
韩彬突然笑了:“再说,本官是父母官,这里本官最大,她去哪里闹去?闹本官也不怕,不知廉耻的女人就应该什么都不给他,百姓知道了更好,杀一儆百他们就再不敢改嫁了,本官就怕她闹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