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从京城请来的大厨,身价可非临县这边的厨可比,别看菜做的不如刘双喜那边,工钱要得可高,而这边菜卖得便宜,一天算下来也就赚个辛苦钱,与之前刘大夫人想像中赚得钵满盆满相差甚远。
可为了不让刘双喜好过,刘大夫人也是豁了出去,她就不信自己家大业大,还斗不过刘双喜了?就算对不过也要把她拖垮了。
对于刘大夫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刘双喜最多就是嗤之以鼻,谁让她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但中午快餐卖得好,点餐的也越来越多,外卖生意也如火如荼,影一影二景礼三人从午时之前就忙得脚不沾地地送外卖,临县的大街上就常常看到像脚下踩了轮一般的三人,他们的送餐绝技俨然成了临县的一道道风景,甚至有人点餐就是为了看他们的送餐绝技。
让人更加感叹,这年头,没有点绝活真是没法活了。
结果虽然才送了半个月餐,影一和影二私下里一算,他们得的赏钱都比他们做影卫赚得还要多啊,至于什么护院,那是什么鬼?他们如今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他们在双喜快餐送外卖,就是为了赚更多更多的银。
同样也得了不少赏钱的景礼,则是把得的赏钱都央着刘双喜给换成了菜,即使不用再忍饥挨饿,他也想亲人们吃得好些,过得好些。
而随着天越来越热,双喜快餐开始供应各种凉饮,酸梅汤、红枣饮、玫瑰露、薄荷红茶……每日换着样儿地做,每碗两文钱,在井里镇得凉凉的。
而最受欢迎的则是刘双喜教彩月做的冷面。
将荞面、淀粉按比例用开水和面,加适量的碱和成面团,再用从杨木匠那里做的挤筒压成面条,在锅里煮好再放到冷水里投凉,倒入调好的冷面汁,上面摆上几片肉和泡菜,再洒几粒芝麻,放半枚鸡蛋、几根元荽就是清凉解暑又好吃的冷面了。
冷面用的汤也是晾凉后放到井里凉过再端出来的。
其实刘双喜最爱的还是用牛肉熬出的骨汤,可毕竟这时代牛的珍贵程度不允许随便宰杀,开了这么久的店,也才买到过两次牛,如今天又热,她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的清汤,可就是这样的清汤,也造成了轰动。
虽然快餐卖得依然好,但天热大家都不大吃得下饭,冷面的出现便很快地在临县造成了轰动,八文钱一碗,吃完了不但不热,还从头上到脚下都能感受到的清爽。
刘双喜闲着无事时还在双喜快餐门外搭了个棚,摆了个摊,没事儿的时候就和郑三娘坐在那里一边纳凉一边卖凉饮,过路的人很多走得热了就愿意过来喝上一碗凉饮,两文钱换一身凉爽,也是值得了。
为了方便路人带着喝,刘双喜还让杨木头打造了许多竹筒,一支竹筒刚好装一碗凉饮,上面带了个塞,旁边系了个绳,一只竹筒三文钱,还可以反复使用,平日里挂在腰间走到哪里也不累赘还能保温一阵。
不但方便了很多来买凉饮的,也让杨木头那边多了许多生意。
随之而来,刘大夫人的如意快餐也学着做起各种凉饮,刘双喜卖两文钱一碗,她就卖一文钱一碗,虽利薄了些,竟也还有收入,只是不知刘双喜是怎样的配方,味道差了不少。
但总有贪图便宜的人愿意过来喝一碗,好喝不好喝总是甜的凉的,喝完了嘴里或许不那么舒服,但身体却真的凉爽了,毕竟临县也不是人人家里都有井,大多数人家里用水都是要买的。
生意好,刘双喜也懒得去管刘大夫人那边,整日就忙着数钱都忙不过来。眼看捐出去的银快速地再攒回来,刘双喜睡觉都常常能够乐醒了。
这一日,刘双喜难得起个大早,起床后也不像往日一般恶心反胃,感觉身上有着用不完的劲儿,算算已经过了三个多月了,孕期反应不那么强烈,也不用再像头三个月那么心翼翼,吃过饭后刘双喜就想到城外走走。
勇山县遭了洪灾,临县这边却风调雨顺,听城外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她想去瞧瞧,毕竟自从怀上之后,她就被限制出门,自己也是虚弱的不想动,刚好不难受了,多走动走动也好。
*首 发更 新 . gz bp i. 更 新更 快广 告少
正文 第172章出城转转
同彩云了一声,原本彩云还想不准,但见刘双喜可怜巴巴的模样,想着她这些时候闷在铺里,街都很少去,也是憋闷坏了,便勉为其难地答应她出城的请求。
可她一个人出门彩云不放心,店里又忙的脱不开身,彩云就去隔壁找郑三娘,如今两家最闲的就是郑三娘和刘双喜,若是郑三娘愿意陪刘双喜走一趟,她也能安心看着铺了。
郑三娘这些时候除了同刘双喜在门外摆摊卖凉饮,就是整日盯着自己的三娘美味坊,虽然生意忙也忙不到她的头上,但总在店里困着也确实板身,听彩云让陪刘双喜到城外走走,郑三娘便欣然应允,同刘双喜一起坐了张达成的马车,与刘四喜一道出了城。
一路上刘四喜不住地叮嘱刘双喜,“虽肚还没怎么见大,但今时不同往日,你可当心着点儿,也莫要与人争执,大不了记下来,回头我替你出气去!”
知道刘四喜是怕她在地里惹了闲气,刘双喜一个劲儿地点头答应,好不容易把刘四喜送到青山学堂,刘双喜才感到耳根清静了些,对郑三娘苦笑,“你看我这是弟弟吗?整个一事儿精。”
郑三娘笑得无比自豪,“你就知足吧,有个人关心不好吗?我们四喜就是懂事,换了旁的孩,哪知道操心这些?”
刘双喜也不得不承认刘四喜一天脑里想得多,大概也与他自幼没了亲娘有关,难免心思多些,既然无伤大雅,人家干娘也喜欢,她操什么心呢?
张达成见刘双喜和郑三娘都没有要下车的意思,显然不是为了送刘四喜来上学,便问道:“姐,您要回城了,还是要到别处去?”
刘双喜才想到光顾着和郑三娘、刘四喜话,忘了告诉张达成她要去地里,呵呵笑了两声,“麻烦张大叔送我们去地里瞧瞧,好些日没过去看了,总是不太放心。”
张达成一听便皱起了眉,“姐,前些时候不是从勇山县来了不少灾民嘛,陈大人把他们就安置在那边了,虽没闹出什么乱,可毕竟人多环境也乱,要不您今儿就先别过去了,等灾民们都走了再去不迟。”
刘双喜倒是知道勇山县的灾民被安置到了别处,不然也不能让他们一直堵在城门口,出城入城也不方便,却没想到是被安置在这边。
虽一直没听灾民们闹事,可张达成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刘双喜就有些犹豫,虽她一身力气还在,可也不同以往,能不惹事最好还是不惹事为妙。
刘双喜就点头,刚想让张达成把马车赶回去,就听有人唤她:“可不是双喜在车里吗?”
刘双喜从车里探出头,就看到白夫人和她身后跟着的两个丫鬟,丫鬟的手里各提着一只篮,上面盖着一块蓝布,却还是能看到从下面露出的一个药瓶和上面红色的软塞。
“夫人这是要去哪里?”
白夫人笑道:“这不是勇山县的百姓被安置在那边,我每日都过去瞧瞧,顺便看看谁是否有个头疼脑热的,双喜你这是要去哪里?若是无事也同我走一趟吧,那些百姓这些日一直念叨着你呢,若不是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城,他们都想要过去亲自给你道谢,若不是你这次慷慨解囊,他们这次肯定是要挨饿了。”
刘双喜不好意思地笑笑,“我过去好吗?”
“有什么不好?你既无事就同我走一趟吧,看看那些百姓,也知道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白夫人笑得很爽朗,的刘双喜也很想去看看。虽不是为了居功,但真正看到自己帮了多少人,和听却是两回事儿。
白夫人动刘双喜,便上了的张达成的马车,知道刘双喜为那些灾民捐了一千两银后,张达成觉得他是多好运才跟了这样一个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