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武氏生养了皇子李弘后。所表现出来的目标真的是直指皇后宝座。这下王氏坐不住了。与萧淑妃联手开始苛责武氏。但武氏做的比她做的更好,不但已经笼络了大批宫内人员,而且更加贤淑。王氏与萧氏居然抓不住武氏的错处。其实这也不能怪她和萧氏,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武氏的监视之下,这样的环境里她们想抓武氏的错处比登天还难。
脾气急躁的萧氏终于按捺不住了,以自己淑妃身份经常无端指摘武氏甚至羞辱于她,武氏表面装出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另一方面把萧氏的无礼全部反映给了李治。再加上内侍宫女的一面之词,李治对王氏、萧氏这两个女人越来越看不惯。(如果说后来武媚为后后残酷折磨王、萧二人,王氏是因为小公主之死被武氏怀恨的话,那萧氏的待遇可就纯粹是武后的打击报复了。)
小公主意外死亡事件之后。尽失其宠的王氏,十分盼望丈夫能够回心转意。而进宫来看望女儿的柳家老太太却在这关键时候给女儿王氏出了个馊主意:用巫盅、魇镇之法令李治回心转意。
渴望重新杏回丈夫的爱的王氏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母亲。即使丈夫不再喜欢自己,但只要丈夫能在自己这里住一段时间,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己再为他生个一男半女,有了孩子以后,自己可就没有了任何瑕疵。于是,两个政治头脑及其简单的女人脑袋一热,便请人进宫开始跳大神。毕竟她们想的只是展夫妻感情,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即使被人举报,理由也不算不正当嘛。但两人却没有想到的是,这心里活动别人如何知道?如果被人歪曲成想要谋害某人的话,她们就是长十几张嘴也说不清楚啊!
武氏遍布后宫的情报网很快便向她汇报了这一最新情况。得到情报后武氏大喜:真是个,蠢女人!你要是深居简出,我还真拿你没辙。如今你竟然在宫里弄这套,这可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休要怪我不客气了!
于是那份特别的弹劾奏章就摆在了李治面前,也就出现了上面长孙,无忌黯然而退那一幕。
次日的朝堂之上,黄门官宣读了李治亲自润色的诏旨后,群臣大哗。一项温良贤淑的皇后在宫里弄巫盅、魇镇之法,这事情可真是玩大了。
麦仲肥拿眼去看长孙无忌。长孙无忌面无表情,低着头看着自己手里持的象牙荀板,似乎那苏板上写着什么有趣的东西。
对长孙无忌这人,麦仲肥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说实话麦仲肥并不想扳倒长孙无忌,毕竟长孙无忌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大唐的繁荣稳定。但事态展已经由不得他想怎么样了,现在的长孙无忌已经成了李治的绊脚石。李治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就必须搬掉长孙无忌这块大石头。
作为李治的心腹重臣,麦仲肥必须要和李治保持在一条线上。所以麦仲肥心不甘情不愿的投身进轰轰烈烈的到长孙的行列里。
麦仲肥在看长孙无忌,李恪与另外两双眼睛却在看麦仲肥。这两人就是已经守孝期满重新执事的卫尉卿许敬宗与全仗麦仲肥提携回京没多长时间就官升一级的大理寺卿崔义玄。
麦仲肥与这三人互相对视了一下,微微摇了摇头,意思是不要趟今天的浑水,三人微微点头表示明白。
一帮五品官里站着的李义府却感觉这是好时机,正是自己出头之日。他越众而出。对上面坐着的李治躬身施礼道“启禀圣上,皇后失德。臣下认为圣上当择其贤另立新后。
第204章 被迫应对
道”启禀圣卜,室后安德,臣下认为圣卜当择其甘帜止新后。武氏昭仪人品端方,堪当坤位
李义府一句话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朝臣一下就炸窝了。长孙无忌依然无动于衷,继续观看着手中的苏板。
他心里暗自冷笑”作为朝中八个宰相级人物里门下令空缺,目前实际上只有七位,自己这方就占了三个,除了自己这个辅太尉外。右仆射褚遂良、侍中崔敦礼都是自己这方的。新任侍中韩缓旗帜鲜明的保们都是聪明人,应该明白当前的形式。至于左仆射于志宁,长孙无忌更放心,于志宁虽然是李治的嫡系,但这老头胆小怕事,一门心思扑在民政上,基本不掺和朝中的派系纠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务实的老黄牛。
现在这七位都象没听到李义府说的一样继续保持沉默。但下面的官员们很快就分成了三方势力。御史中承袁公喻也出班奏道“陛下。臣附议”。度支侍郎杜正伦也出班道“臣也附议!”
有了这三人做榜样,6续出来七八个中下级官员附议李义府。长孙无忌这方的人当然不会光看着不出来反对。
长安令、刑部侍郎裴行检出班道“陛下!皇后向来端庄,这巫盅、魇镇之说,虽有人看到行法。但以皇后素日行事看来,其中必有曲折。就此事看来皇后虽然偶有失措,陛下已然将皇后幽闭,废立之说实乃多此一举意思很明白,你已经把皇后处罚过了,难道还要再行追究?
侍御史、太子右庶子李安仁也出班道“陛下,皇后向无失德之处,此事应另有隐情,望陛下详查
给事中刘仁轨也出班附议。所言都以皇后偶有失德,李治已经把皇后幽闭,圣命以裁。再行废立之事纯属多此一举为由,坚决反对废掉皇后。而且多有影射武昭仪利用此事想上位的意思。
这就看出长孙无忌这方的势力了。6续出来的这十几位大臣官职都在中等偏上。反观坚持废掉皇后这方,人数少不说官职都是中等偏下。
本来李义府提出废后另立。拥护武昭仪的论调,感觉这是个自己能够翻身的机会,原指望麦仲肥与许敬宗等人会给于自己支持,却没想到这几个人却象没听到自己所说一样,无动于衷。等长孙无忌这一方的出来反对时,李义府已经吓出了一身冷汗。
李义府本就是个,聪明人,当他看到灵仲肥等人没有出来支持自己时。暗自为自己的鲁莽而后悔。这本就是他临时起意,认为这是自己出人头地的时机到了,又怕被别人抢了这个拥立的头功,所以没和任何人打招呼就抢先跳出来。
要说李义府是个聪明人,怎么会这样冲动呢?这和他久被压制有关。李义府。饶阳人。外貌端正且才华出众。属于那种美貌与智慧并重的人物。正因为如此,原本一介平民的他被左屯卫大将军李大亮相中,推荐为国子监执笔郎,直接从地方调进了中央直属大学。而后同样因为文采不凡,被已经跻身高官的刘泊和马周二位推荐给了太宗皇帝。
这是李义府人生丰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得到皇帝赏识的他随即被派往晋王府当差。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步,李义府这辈子恐怕也就只能在朝中苦苦熬资历了。
等李治上位后。李义府也一夜之间拥有了“崇贤馆直学士。的头衔。他在文学界的地位也越重要。和时任司议郎的来济并称为文学界的标志性人物,人称“来李”。
如此多赞誉令李义府是踌躇满志,平日里时常憧憬着自己达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美好未来。人也不知不觉的变的趾高气扬起来。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转眼到了永徽年间,当年与他一起成名的来济现已经官拜户部尚书,成为一部堂绾,而他李义府虽然是多年的太子跟班,却只混了个中书舍人,区区五品官而已。同样是满肚子学问的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问题主要出在长孙无忌这老哥的身上。
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官员的提拔和任命权基本都需要得到他的肯。从之前他的种种行为来看,用人方面虽说偶有任人唯亲,排除异己,但他用人上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有才能的人才会被他提拨重用进而拉拢到自己这方面,从他对待麦仲肥的问题上就可见一斑。而拒绝提拔有才的李义府原因却是完全符合当时大多数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