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策与包拯》作者:千棵树
文案:
这是公孙策回到年少,与黑包子一起破案,然后……咳咳,一起“过日子”的故事……
提示公告
1.此文背景时空乃大包和少包的糅合搓泥再蒸,考据慎入。
2.此文所涉案件是某树借鉴大包和少包糅合编造,若有漏洞请见谅。
3.此文一对一,双洁。
4.此文情感慢热,建议养肥。
5.此文行文案件线索如下:小试身手(□□记)——名扬天下(高丽太子案)——血祭坛——隐逸村之谜——殿前扬威——外放端州——砚杀——狸猫换太子——任职开封——天芒现……(后面以待补充)
内容标签: 情有独钟 种田文 重生 传奇
搜索关键字:主角:公孙策包拯 ┃ 配角:猫和老鼠等等等 ┃ 其它:路人一家
一句话简介:策筒子和包大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立意:细水长流,相濡以沫
第1章 重生
庐州。松山书院。
回廊曲折,树木阴翳,青舍藏于回廊尽处,幽然静远。
公孙策愣愣的站在回廊转弯处,望着眼前的景色,曾经很熟悉,如今看来又那么陌生。
心头有些惊喜有些迷惑有些纠结。
本以为是一个不知哪来的老人家的戏言,却没想真实现了。
重生?重回他公孙策十五岁的时候,开始他的人生。
只是.......
公孙策有些不解的望天,虽说........在开封府的日子很是辛苦........那只大黑炭只懂得破案只知道和权贵斗,哪些个什么经营打算这类的完全不懂,皇上给的俸禄又有限,他每天要陪着大黑炭破案,要算计着每个月的钱粮,有时还得做做郎中.......
嗯,虽说很辛苦,不过,倒也没想过重来什么的。
怎么一睡觉,眼一闭,那老人家就把丢回十五岁了?
公孙策习惯性的敲打着手中的扇子思考着,那老人家还说了什么?
额,时空洪流?那是什么?
轮回破了个洞?
轮回?莫不是三道轮回?
公孙策皱眉,三道轮回破了个洞,所以就把他丢回来补洞?
大黑炭有时能看见奇奇怪怪的东西,他在他身边当了那么多年师爷,当然也相信这些...
罢了。既然回来了,再纠结不解也是于事无补。
公孙策微微一笑,他重生前已经四十五岁了,如今年轻了三十岁,倒也算是赚到了。
不过,这会儿,他站在这里做什么呢?
公孙策仰头思考着,记忆有些迷茫。
嗯,他这会儿刚进书院,爹还健在,还是庐州知府,这会儿他既然穿着书院的服饰,那就应该正在读书吧,额,不过,他站在这个转弯处,可是要去书堂?还是回琴房?
正思考着,一声低沉颇有磁性的声音响起,“这位兄台可是迷路了?”
公孙策一震,这声音........
慢慢回头,虽然肤色黝黑,可是面容却甚是俊朗,一双深邃的眼睛明亮锐利,额头中央的一弯月甚是醒目,神情甚是严肃。
公孙策忍不住发自内心的一笑,弯弯的眉眼,清秀雅致的容颜,因为这一笑,无端多了些许风情。
年轻的黑炭头呀,真是.....怀念哪。重生前的黑炭头越来越威严,越来越严肃,笑容几乎都消失了,整个开封府越来越怕他,连展猫有时都杵他,他有时在旁看着都甚是不解,甚至想过,是不是黑炭头没有女人的缘故?如果没有重生,这会儿他怕去找媒婆给他做媒了.......哎,想想真辛苦呀,不单单是师爷,还得做郎中,有时还得兼职做仵作,现在还得做媒........
想起这些,他心头甚是无语。
啊,对了,公孙策想起来了,他和黑炭头相识好像就是这会儿吧。
“在下包拯。”突兀的,对面的人作揖,开口自我介绍了。
公孙策一愣,这似乎与以前不一样呀,他记得,以前虽说两人在这里初见,但真正的相识还是因为两人的功课不相上下,结果被好事者拿来比较....这才知道对方的名字。毕竟书院里的学生也是蛮多的.......而且两人一开始因为进入书院的时间不同,并没有在一块读书......
不过这样也好。
公孙策再次眉眼弯弯,“在下公孙策”。
能再见包拯.............真好。
---------------------------------------------------------------------
“ 公孙兄台可是迷路了?”包拯一本正经的问着。
公孙策一听公孙兄台四个字,虽说知道眼前这人的脾性从来都是那么正经严肃,但还是有些不习惯,不过还是微微一笑,有些羞涩尴尬,毕竟迷路什么的,也是他公孙策的难得的缺点之一......好在,这个缺点一直以来也就眼前这观察细致入微的人才知道,于是拱手道,“让兄台见笑了。”
包拯微微点头,比公孙策略微高大的身影快走一步,走在公孙策身前,偏头问道,“去琴房?还是书堂?”
公孙策有些微怔的看着眼前的少年,心头闪过一丝怀念,曾经,他就是这样站在这人身后,看着他........
嘴边勾起笑容,温暖又和煦,“去琴房。麻烦包兄台了。”
包拯点头,转头带路,但又略微停了下脚步,稍稍迟疑,才开口道,“叫我包拯吧。”
公孙策有些讶异,这可不像是眼前这人的脾性,罢了,也好,眉眼一弯,“那也请叫我公孙策好了。”
包拯回头,扯出一丝微笑。微笑淡淡,甚为温暖。
公孙策瞬间想起开封府的四大护卫偶尔嘀咕的一句话:哎,大人要是笑了,那太阳也要从西边爬起来了......
---------------------------------------------------------
来到琴房,刚想拱手道谢,包拯却微微摆手,依然那副严肃的面孔,“进去吧。不然要迟到了。”
公孙策眨眼,笑了笑,点头转身迈进琴房。
第2章 □□记(上)
书院放学的时候,公孙策慢吞吞的走到最后,打量了四周,他记得这时候,包拯常常会留下来帮师长整理书案什么的,有时还会留下来给师长打扫书堂或琴房,以此来充抵他的束脩(学费)。
果然,打量了一番后,公孙策成功的在书堂看见那熟悉的黑面孔。
眼睛一亮,公孙策笑眯眯的走了过去。
见包拯正专心的擦拭着书桌,读书人原本都该有双修长干净的手,可包拯的手却粗糙厚茧,他瞥了眼墙边,有一把扫帚,他便顺手拿过,扫了起来。
“咦?”包拯听见声音,抬头,见原来是那个回廊转弯处有着清雅风度的少年。“公孙策?”包拯轻声低喃,有些怔然。
公孙策抬头,看着包拯,一笑,“我看你在忙,就没叫你了。”说罢,又低头,动作很是自然的扫了几下,将一些灰尘扫到一边,其实,这书堂地上几乎没有什么纸屑。
包拯沉默看了公孙策一会,低头,继续擦拭着桌子。
书堂桌子一共二十八桌,还有二十八张椅子。虽然都很干净,但包拯每日都会认真的擦拭一次。
公孙策扫着地上的灰尘,包拯擦拭着桌子。
一室的安静,一室的安宁。
打扫完,公孙策拿着扫帚,又默默跟在包拯身后,去了琴房。
快到琴房的时候,包拯忽然转身,先是看了眼他手上的扫帚,问道,“你又迷路了?”神情严肃认真。
迷路?这么近的路程,他怎会迷路?公孙策迷茫眨了眨眼,看着包拯一脸严肃,半晌,才一笑,眼睛弯弯,“是啊。所以,你要是忙完了,可不可以送我回家?”
包拯沉默的盯着公孙策半晌,直盯着公孙策后背毛骨悚然了,才慢慢转过头,还是那么严肃淡定的口吻,“琴房的地,你扫扫。”
公孙策看了包拯已经转身抹琴的背影一眼,心头有些无语,重生前跟自己说话办事都“公孙先生”前“公孙先生”后的人,这会儿却对一个刚认识的人这么不客气?........好歹说个请字吧。
见包拯有全身贯注抹琴了,公孙策心里又想,这样也好,反正早晚都是要熟悉的,随即低头,拿着扫帚,也安静的扫了起来。
擦拭完老师桌上的琴,包拯转身,看向低头认真扫地的清雅少年。
真是个........有趣的人。
以为只是个彬彬有礼的官家公子,却没想倒是个不拘泥于世俗贫富之见的雅致之人。